,葡萄酒的魅力,贵腐酒的独特之处
葡萄酒,一种源于古老文明的佳酿,以其丰富的口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在众多葡萄酒种类中,贵腐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葡萄酒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其生产与消费始终与文化传承、地理标识和品质规范紧密相连,随着葡萄酒消费市场的迅速扩容和产业升级需求,建立科学、统一的国家标准成为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与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葡萄酒》(GB 15037-2006),替代了此前的GB/T 15037-1994,标志着中国葡萄酒产业正式迈入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这一标准不仅填补了国内葡萄酒法规体系的空白,更通过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1994年首次发布的《葡萄酒》标准(GB/T 15037-1994)属于推荐性国家标准,对行业约束力有限,彼时,中国葡萄酒市场处于野蛮生长阶段,企业良莠不齐,部分厂商滥用添加剂、虚标年份、伪造产地等问题频发,2006年修订后的标准升级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葡萄酒的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规则等核心内容,并配套严格的处罚措施,为市场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GB 15037-2006充分参考了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的标准体系,例如对酒精度、总糖含量的界定,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调整,针对中国广泛种植的杂交葡萄品种(如蛇龙珠),标准允许其在特定条件下用于优质葡萄酒生产,体现了对产业现状的包容性。
标准首次明确定义:“葡萄酒是以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一定酒精度的发酵酒”,这一表述排除了勾兑酒、调配酒的模糊空间,按含糖量将葡萄酒细分为干型、半干型、半甜型和甜型四类,并规定了对应的糖分阈值(如干型酒含糖量≤4g/L),终结了市场上“伪干红”的乱象。
标准从感官、理化和卫生三个维度设定质量门槛:
标准要求葡萄酒生产必须经过“原料处理→发酵→贮存→澄清处理→包装”的基础工艺流程,禁止使用合成色素、甜味剂等添加剂,对于年份酒、品种酒、产地酒等特殊品类,规定标注年份的葡萄酒必须使用该年份葡萄的比例≥80%,品种酒中标注品种的含量≥75%,从制度层面遏制了虚假宣传。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标准实施后三年内,葡萄酒抽检合格率从78%提升至93%,消费者投诉量下降42%,以“年份造假”为例,2010年某知名品牌因标注虚假年份被罚款1200万元,成为行业标志性执法案例。
标准倒逼企业升级设备工艺,传统水泥发酵罐因难以控制铁离子含量被逐步淘汰,不锈钢发酵罐普及率从2005年的35%跃升至2015年的89%,宁夏贺兰山东麓、山东蓬莱等产区依托标准建立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推动产业向优质产区集中。
GB 15037-2006与OIV标准的兼容性显著提升中国葡萄酒的出口竞争力,2019年,中国葡萄酒首次通过欧盟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张裕解百纳进入英国皇室供应商名单,标志着国产葡萄酒获得国际高端市场认可。
GB 15037-2006的实践表明,国家标准既是质量底线,也是创新跳板,在消费升级与全球化竞争的双重驱动下,中国葡萄酒标准体系需要持续迭代,既保持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又拥抱技术创新,当每一瓶葡萄酒都能讲述从葡萄园到餐桌的标准化故事,中国才能真正从葡萄酒大国走向葡萄酒强国。
(全文约2400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