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葡萄酒,时间的馈赠与品鉴的艺术
葡萄酒,作为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饮品之一,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往往与年份息息相关,年份葡萄酒,顾名思义,是指以特定年份收获的葡萄为原料...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在中国酒业发展的历史长卷中,嘉隆酒业有限公司始终以其独特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这家植根于华夏沃土的酿酒企业,历经百年风雨洗礼,既承载着传统酿造技艺的厚重积淀,又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用科技创新与品质坚守构建起一座贯通古今的行业标杆,本文将从企业发展历程、酿造哲学、创新实践及行业贡献等维度,深度解读这家百年酒企的独特魅力。
百年匠心传承的厚重根基 嘉隆酒业的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创始人陈嘉隆先生在浙江绍兴创立"嘉隆酒坊",以"酿天地精华,传千年匠心"为立身之本,酒坊初创时期便坚持"三伏制曲、九蒸七取"的传统工艺,在黄酒酿造领域迅速崭露头角,据《中国酒志》记载,1929年西湖国际博览会上,嘉隆酒坊的"十年陈酿"斩获金奖,成为首个在国际舞台获奖的国产黄酒品牌。
历经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坚守、新中国成立后的公私合营改制,直至1983年正式组建嘉隆酒业有限公司,企业始终保持着对传统酿造工艺的敬畏之心,现存于企业博物馆的"镇坊三宝"——清代石质酒甑、民国木质曲模和手写配方秘本,无声诉说着跨越世纪的技艺传承,现任技术总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国栋表示:"我们至今仍遵循'春耕、夏曲、秋收、冬酿'的时令规律,这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更是对传统匠心的守护。"
品质为本的酿造哲学 在嘉隆酒业的核心价值观中,"品质"二字始终居于首位,企业独创的"五维品质管理体系",从原料溯源到终端消费形成完整闭环,在绍兴鉴湖核心产区,嘉隆建有6800亩有机糯米种植基地,实行"稻鸭共作"生态种植模式,原料入库需经过36项指标检测,其中重金属残留标准严于国标30%。
酿造环节严格遵循"4321"工艺标准:4种专用酒曲、3年窖藏基酒、2次深度过滤、1年瓶储熟成,核心发酵车间完整保留着青石窖池群,这些始建于民国时期的窖池,其窖泥中富含的微生物群落被证实含有127种特有菌株,形成独特的"嘉隆微生态",2019年,企业与江南大学联合研究发现,这种微生物群落能使酒体多肽含量提升23%,为产品赋予更丰富的层次感。
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转型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嘉隆酒业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魄力,2012年启动的"双轮驱动战略",将传统黄酒与新型酒饮作为并行发展重点,企业投资3.2亿元建设的智能化酿造基地,实现从浸米、蒸饭到压榨、杀菌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92%,自主研发的"酒醅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光谱分析技术,可实时监控发酵过程200余项参数。
在产品创新方面,嘉隆组建了由12名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2020年推出的"轻醺"系列低度气泡黄酒,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既保留黄酒营养成分,又创造出符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口感体验,该产品上市首年即实现1.8亿元销售额,带动企业35岁以下消费群体占比从15%跃升至38%。
社会责任与行业担当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嘉隆酒业始终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战略,在环保领域,企业建成日处理3000吨的废水循环系统,实现酿造废水100%资源化利用,年节约用水量相当于30个标准游泳池,2021年启动的"酒糟生态链"项目,将酿酒副产品转化为生物饲料和有机肥,带动周边2000余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人才培养方面,嘉隆与7所高校共建"黄酒学院",设立2000万元教育基金,累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860余名,企业牵头制定的《陈年黄酒》团体标准,填补了行业陈酿分级的技术空白,在疫情期间,嘉隆率先发起"云封坛"公益活动,将网络认购的1.2万坛封藏酒转化为抗疫物资,彰显企业的社会温度。
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站在新百年起点,嘉隆酒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化,2023年落成的国际酒文化中心,集合研发、体验、会展多功能于一体,成为展示中国黄酒文化的新地标,企业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三大突破:建成国家级黄酒工程技术中心、完成10个海外市场布局、培育3个亿元级单品。
数字化转型成为重要战略支点,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一物一码"溯源系统,消费者可追溯每瓶酒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与元宇宙平台合作开发的"数字酒窖",让传统封坛文化突破物理界限,吸引3万余名年轻用户参与虚拟藏酒。
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集团,嘉隆酒业用百年坚守诠释着中国酒文化的深层内涵,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这家企业既保持着对古老智慧的敬畏之心,又展现出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正如企业展厅镌刻的祖训:"酿的是酒,传的是心",嘉隆酒业的百年征程,不仅是一部企业成长史,更是中国酿酒业守正创新的生动缩影,在消费升级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这家百年老店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向着"世界一流酒企"的目标稳步前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