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通酒业,以匠心传承千年酒韵 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恒通酒业有限公司
恒通酒业的产业基因与文化传承在长江与黄河交汇的沃土上,酿酒文明已绵延四千余年,坐落于此的恒通酒业有限公司,自1987年创立以来,始...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酒与年画始终是两条重要的支流,酒,承载着农耕文明的丰收喜悦与人文情怀;年画,则寄托着民间对吉祥如意的朴素向往,而如今,一家名为“东圣酒业”的企业,将这两大文化符号深度融合,用一坛佳酿与半卷年画,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不仅让消费者品味到醇厚的酒香,更让传统年画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年画与酒,看似分属艺术与生活的不同领域,实则在中国历史中早已结下不解之缘,早在汉代,年画的雏形——门神画便已出现,而同期酒文化也在祭祀、庆典中占据重要地位,至宋元时期,随着木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年画逐渐成为民间节庆的必备之物;而酒坊的兴盛,则让“酒”从庙堂走向市井,明清两代,年画中的“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主题,常与酒宴场景结合,寓意“以酒敬天地,以画祈丰年”。
东圣酒业的洞察,正是源于对这种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企业创始人曾坦言:“我们酿的不仅是酒,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此,东圣酒业自2015年起启动“年画复兴计划”,将全国八大年画产地的非遗技艺融入产品设计,让每瓶酒都成为可收藏的艺术品。
在四川绵竹年画博物馆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方福老人正与东圣酒业的设计团队反复推敲酒瓶图案,绵竹年画特有的“填水脚”技法,讲究在极简线条中展现灵动气韵,这与东圣酒业“大道至简”的酿造理念不谋而合,一款以“赵公镇宅”为原型设计的生肖酒瓶诞生:武将手持金鞭的威严姿态,通过24道套色工序跃然瓶身,而瓶内盛装的,则是遵循《齐民要术》古法酿造的陈年原浆。
这种传统技艺的“双重复刻”,在商业层面创造了惊人价值,2021年推出的“东圣年画珍藏系列”,单瓶售价突破3000元仍被抢购一空,但东圣酒业更看重的是文化价值——每售出一瓶酒,企业便向年画传承人资助1万元,截至2023年,该计划已让7个濒临失传的年画流派重获新生。
面对Z世代消费者,东圣酒业选择用科技赋能传统,2022年,企业联合中央美院推出“动态年画AR酒标”,手机扫描瓶身,门神便能“活”起来舞剑迎客;同年上线的数字藏品平台,将年画元素分解为8888个“文化像素”,收藏者可自由组合生成专属NFT,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基于对年画寓意的深度解构——鲤鱼跃龙门”图案被设计成互动游戏,用户“喂食”虚拟鲤鱼满99次,即可兑换实体酒品。
市场数据显示,数字化策略使东圣酒业35岁以下消费者占比从12%提升至41%,更令人惊喜的是,年轻群体自发在社交媒体发起#年画调酒挑战#,用东圣基酒调配出“桃红柳绿”“雪打灯”等创意鸡尾酒,将传统符号转化为现代生活方式。
东圣酒业的野心不止于产品创新,在河北武强年画小镇,企业投资建设的“酒画共生体”已初具规模:前店是年画体验工坊,游客可亲手印制酒标;后厂为透明化酿酒车间,石墨烯恒温窖藏系统实时显示酒体陈化数据;屋顶光伏板与酒糟沼气池组成的能源循环体系,则暗合年画“天人合一”的哲学。
这种“文化+产业+生态”的模式,正在重塑地方经济格局,以山东潍坊杨家埠村为例,通过与东圣酒业合作,村民年收入从1.2万元增至4.8万元,200多名外出务工青年返乡成为“新匠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为“非遗活态传承的中国样本”。
东圣酒业的成功,揭示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三重密码:
正如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的调研报告指出:“东圣模式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在市场浪潮中进化的生命体。”
站在贵州茅台镇7.5平方公里的核心酿酒区,东圣酒业董事长望着正在绘制的巨型年画墙说道:“我们要让每一滴酒都流淌着中国故事。”不远处,智能机器人正将绘制年画用的矿物颜料加入酒曲发酵——这个看似大胆的实验,实则是企业对传统文化最深刻的致敬:既保持高粱、小麦的原始风味,又拥抱科技的无限可能。
从年画酒瓶到数字藏品,从非遗工坊到生态村落,东圣酒业的探索远未停止,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碰撞中,这家企业正在书写新的答案:文化传承的本质,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让千年文明基因,在当代人的生活中继续生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