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与江苏人酒业,酿造苏北的岁月醇香 大丰 江苏人酒业

admin 3小时前 1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千年盐垦地,孕育一方酒文化

在黄海之滨的苏北平原上,有一座被滩涂与湿地环抱的城市——盐城大丰,这里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核心区,更因明清时期"淮南煎盐"的兴盛而闻名,在这片盐与水的土地上,一种独特的酿造基因悄然生根:丰沛的湿地水系滋养出优质稻米,温润的海洋性气候催生酿酒微生物的繁衍,而往来盐商带来的商贸传统,则为酒文化的传播埋下伏笔。

大丰与江苏人酒业,酿造苏北的岁月醇香 大丰 江苏人酒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时间来到20世纪80年代,大丰国营酒厂的成立,标志着这片土地的酿酒传统正式走向工业化,2012年企业改制后,"江苏人酒业"应运而生,这个承载着地域基因的名字,既是对"江苏人"勤勉精神的致敬,更暗含"酿江苏人自己的好酒"的初心,在国家级酿酒大师王友利的带领下,企业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逐渐成长为年产能超万吨的苏酒新势力。


湿地生态窖池里的酿造密码

走进江苏人酒业的生态园区,72口百年窖池在晨雾中吞吐着岁月的气息,这些采用"湿地粘土"夯筑的窖池,因常年浸润在黄海湿地的特殊微生物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菌群结构,技术总监李建军介绍:"我们的窖泥每克含微生物种类达200余种,比普通窖池高出30%,这正是酒体醇厚感的来源。"

在原料选择上,企业建立起"大丰湿地稻米基地",精选出糙米率低于15%的粳稻品种,这种生长于盐碱地的稻米,因昼夜温差大而积累了更多支链淀粉,经固态发酵后能转化出丰富的酯类物质,2021年,企业与江南大学合作研发的"多粮配比发酵技术",将高粱、小麦、玉米、糯米按科学比例调配,使基酒中的己酸乙酯含量提升至2.8g/L,达到国家优级标准。


数字化时代的匠心传承

在江苏人酒业的智能化车间,传统酿酒技艺与工业4.0技术正上演着奇妙共生,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着1.2万平方米窖池的温度湿度,AI算法根据历史数据优化发酵周期;但与此同时,起窖、拌曲、装甑等23道核心工序仍严格遵循古法,国家级品酒师张敏每天要尝评50个批次的基酒,她的味觉数据库已积累超过8000组风味参数。

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结出硕果:2022年推出的"麋鹿原浆"系列,采用"双轮底发酵+陶坛洞藏"工艺,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斩获金奖,其酒体呈现独特的"湿地琥珀色",入口能品出滨海湿地特有的矿物感,尾韵带着苏北稻米的清甜,成为长三角商务宴请的新宠。


一瓶酒里的乡村振兴实践

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江苏人酒业将产业链深深扎根乡土,在草堰镇,5000亩订单农业基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种植酿酒专用稻,使农户亩均增收1200元,企业还创新开发酒糟循环利用系统,将每年3万吨酒糟转化为生物饲料,带动周边20家养殖场发展。

这种产城融合的实践在文旅领域开花结果,依托大丰荷兰花海景区,企业打造了"湿地酒文化博览园",游客可以体验古法酿酒、定制生肖酒坛、在湿地观鸟亭品鉴"花海特调",2023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消费逾2000万元。


向海而生的新苏酒蓝图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风口,江苏人酒业正书写更大的雄心,其投资1.2亿元建设的临港物流中心,通过大丰港直连"海上丝绸之路",将"湿地酱香"输往RCEP国家,在科研层面,企业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建"滨海微生物酿酒实验室",探索极端环境微生物在酒体陈化中的应用。

但最动人的故事仍藏在车间的细节里:76岁的老酿酒师陈德富,至今坚持用木锨翻动酒醅,他说"机器翻得匀,但不如人手有温度";年轻调酒师王璐开发的"海盐风味预调酒",正成为Z世代消费者的新宠,这种代际传承与创新碰撞,恰似大丰湿地咸淡水交汇处的生态奇迹——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酝酿出穿越时空的芬芳。



从盐场到酒厂,从滩涂到餐桌,江苏人酒业用一瓶湿地佳酿,讲述着苏北大地的新故事,当海风吹过万亩稻浪,发酵车间蒸腾的水汽与滩涂上的鹤影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产业的升级之路,更是一个地域在时代浪潮中寻找自身坐标的生动实践,这或许就是"江苏人"品牌的深层寓意:在坚守与变革之间,酿就属于这个时代的江苏味道。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