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深处酝千年—解码山西汾杏花都酒业的品质传承与创新之路 山西汾杏花都酒业
在中国酒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汾河之滨的杏花村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里不仅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借问酒家何处有"的诗意栖居地,更孕育了...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琼岛酒香飘四海 海南酒业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南端的酒类生产企业,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创新求变的经营理念,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中,谱写着琼州佳酿的现代传奇,这家始建于1953年的老牌酒企,历经国营琼州酒厂的改制转型,已发展成为集白酒、果酒、保健酒三大产品体系于一身,年产量超5万吨的现代化酒类集团,从黎族山兰酒的古法传承到国际金奖产品的创新研发,从热带果酒实验室的建立到智能化酿造车间的投产,海南酒业在守正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热带雨林中的酿酒密码 公司总部落户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依托五指山脉的优质水源与独特微生物群落,打造出"三度酿造"工艺体系,年均23℃的恒温洞藏环境、高达86%的空气湿度、富含矿物质的深层地下水,构成了不可复制的酿酒生态圈,技术团队历时7年研发的"热带窖池发酵技术",突破传统白酒酿造纬度限制,成功培育出适应高温高湿环境的专属菌群,使基酒优级率提升至92.3%,在占地300亩的生态酿造园区内,26座智能化发酵罐与5条全自动灌装线昼夜运转,却始终保留着12口百年老窖池的活态传承,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在此完美交融。
椰风海韵酿新篇 面对消费升级趋势,海南酒业率先布局热带特色酒品赛道,与华南热带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的果酒研发中心,已开发出23款具有国家专利的果酒产品,其中椰子朗姆酒系列采用冷压初榨椰汁与甘蔗原蜜双重发酵,斩获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金奖;芒果白兰地通过微氧熟成技术,将热带水果的芬芳完美锁入酒体,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打造的"海岛酒庄"体验经济模式,将酿酒车间、橡木桶隧道、品鉴中心与旅游动线深度融合,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开创了"工业+文旅"的新型产业形态。
自贸港机遇下的战略布局 乘着海南自贸港政策东风,企业建立起"双循环"市场体系,在国内市场,通过"北斗七仓"物流网络实现48小时全域配送,3000个终端网点覆盖全国;在国际市场,依托零关税政策优势,在德国、新加坡设立海外仓,产品出口至21个RCEP成员国,2023年启动的数字化营销工程,构建起"云酒坊"新零售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品溯源,用户扫码即可查看从原料种植到灌装出厂的全程影像,这种透明化营销策略使产品复购率提升37%,年轻客群占比突破45%。
绿色酿造的生态担当 作为首批通过"清洁生产认证"的海南工业企业,公司在环保领域投入累计超2.3亿元,建成日处理量800吨的废水循环系统,实现酿造用水100%回用;光伏发电装置年供电量达180万度,满足30%的生产能耗需求,在原料基地建设中,创新"酿酒+固碳"模式,5万亩椰林种植园年吸收二氧化碳1.2万吨,形成独特的碳汇经济,这种绿色发展理念延伸至包装设计领域,首创可降解的椰壳纤维酒瓶,单个包装碳足迹减少68%,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
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 企业深度挖掘海南酒文化内涵,编纂出版《琼酒志》文献丛书,复原黎族山兰酒传统酿制技艺并成功申报省级非遗,每年举办的"海岛酒文化节"吸引数十万游客参与,成为展示海南风土的重要窗口,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建立"酒业+扶贫"长效机制,带动周边8个乡镇发展酿酒高粱种植,惠及农户2300余户,疫情期间紧急转产消毒酒精,捐赠物资价值超800万元,彰显民族企业的责任担当。
向海而兴的未来蓝图 站在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历史节点,海南酒业正加速推进"三中心两基地"建设计划,投资7.8亿元的亚太酒类创新中心即将落成,包含国际联合实验室、风味数据库、智能调配系统等前沿设施;位于洋浦的保税加工基地将打造全球原料集散中心,年处理进口酒类原料能力达20万吨,随着"太空酿酒"实验项目的启动,企业正与航天机构合作研究微重力环境对酒体老熟的影响,这项跨界创新或将改写传统酿酒科学认知。
从热带雨林到星辰大海,海南酒业有限公司用70年光阴诠释着琼酒匠人的坚守与突破,当自贸港的浪潮拍打天涯海角,这家承载着海南味道的企业,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琼州佳酿的故事书写得愈发醇香动人,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在陆地与海洋的碰撞里,海南酒业这艘巨轮,正向着世界级酒类企业的目标破浪前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