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玉田益兴酒业,千年匠心酿琼浆,冀东酒韵谱新章 河北玉田益兴酒业

admin 2周前 (04-11) 7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从古滦河文明到现代酒都基因

在燕山南麓的沃野平畴间,滦河与蓟运河滋养的河北玉田县,酿酒文明可追溯至商周时期,1976年出土的青铜斝与陶制酒器,印证着这片土地上绵延三千年的酿酒传统,明代"玉田老酒"更以"酒香透瓶、回味甘冽"载入《顺天府志》,清康熙年间成为皇家贡品,奠定了玉田"北方酒乡"的历史地位。

河北玉田益兴酒业,千年匠心酿琼浆,冀东酒韵谱新章 河北玉田益兴酒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玉田益兴酒业正诞生于这样的酿酒圣地,其前身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的"益顺兴"烧锅,历经民国时期的"义记烧坊",至1956年公私合营改制为国营玉田酒厂,2003年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正式定名为河北玉田益兴酒业有限公司,在传承古法酿造技艺的基础上,开启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匠心密码:四维酿造体系的现代诠释

  1. 微生物图谱工程:企业联合江南大学建立华北首个白酒微生物基因库,解析窖泥中126种功能菌群,实现传统"老五甑"工艺的科学化控制,窖池温度波动精确控制在±0.5℃,湿度梯度管理细化至6个层级。

  2. 原料溯源系统:在燕山北麓建立5万亩绿色种植基地,选用"冀酿1号"高粱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达68.2%,辅以滦河深层砂岩水,经7级净化处理后保留20种有益矿物质。

  3. 时空酿造法则:春酿采用"三伏制曲"工艺,历经9次翻曲、21天培养;秋酿实施"五段式发酵",将传统45天发酵周期延长至72天,酯化反应充分度提升37%。

  4. 数字勾调革命:引进德国Krones全自动勾调系统,构建包含680种风味物质的数据库,实现从经验勾兑到"风味分子重组"的技术跨越,产品批次差异率控制在0.3‰以内。

产品矩阵:从文化IP到健康消费的立体布局

  1. 文化旗舰系列:高端产品"玉田贡"复刻明清贡酒配方,采用非遗技艺酿造,年产量限定888坛,2022年拍出单坛18.8万元的收藏纪录,其青瓷酒坛由景德镇大师手工打造,融合《玉田八景》浮雕艺术。

  2. 大众消费矩阵:核心单品"冀东老窖"连续6年蝉联河北市场占有率冠军,开发出42°、52°、60°三大梯度,满足从日常饮用到老酒收藏的全场景需求。

  3. 健康酒研发:与天津药物研究院合作推出"葛根解酒因子"专利技术,开发出酒精度28°的"轻酌"系列,酒中SOD活性酶含量达3000U/100ml,开辟佐餐养生新赛道。

  4. 文创衍生生态:打造"玉田酒韵"主题文旅项目,包含明代酒窖遗址公园、AR调酒体验馆、酒糟面膜工坊等业态,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数智转型:传统酒企的破局之道

面对白酒行业集中度提升至67.3%的竞争格局,益兴酒业实施"云酒链"战略:

  • 生产端建成华北首个5G智慧酒厂,罐装效率提升40%,能耗降低22%
  • 渠道端开发"酒直达"APP,实现京津冀地区3小时极速配送
  • 营销端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数字酒证,用户复购率提升58%
  • 数据中台整合6.7万终端数据,市场决策响应速度缩短至72小时

2023年企业上线"AI酿酒大师"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百万组消费者口感数据,成功研发个性化定制服务,单月订单突破3000单。

产城共生:酒业集群的乡村振兴实践

益兴酒业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三级产业网络:

  • 带动周边12个乡镇发展酿酒高粱种植,农户亩均增收2200元
  • 酒糟循环利用项目年产3万吨生物饲料,支撑当地万头肉牛养殖
  • 包装产业园吸引7家配套企业入驻,创造就业岗位1200个
  • 设立"玉田酒业教育基金",累计资助427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这种"以酒为媒"的产城融合模式,使企业所在地虹桥镇从农业乡镇转型为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城镇化率五年间提升19个百分点。

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

面对Z世代消费群体占比突破43%的市场变化,益兴酒业启动"世纪焕新"计划:

  • 产品端开发气泡白酒、酒心巧克力等跨界新品
  • 渠道端入驻抖音酒水自营店,打造"酿酒大师直播日"IP
  • 文化端发起"寻找民间藏酒"活动,建立中国北方民间酒器博物馆
  • 国际端通过欧盟FSSC22000认证,首批出口产品已进入德国雷根斯堡市场

在保持年产1.8万吨基酒产能的同时,企业投资6.5亿元建设"中国北方白酒研究院",致力于解决酒体陈化控制、风味物质靶向提取等12项行业关键技术难题。

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从地方名酒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玉田益兴酒业的百年征程,恰是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样本,在坚守"酿好酒"初心的同时,以科技创新重构产业逻辑,用文化赋能提升品牌价值,这家冀东酒企正书写着新时代的"酒业辩证法",当古老窖池遇见数字孪生技术,当酿酒匠人对话智能机械臂,这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产业图景,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业破茧重生的生动注脚。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